東吳教學卓越計畫.從基礎紮根到產業連結-東吳巨量發光發亮!
東吳大學102、103年度教學卓越計畫成果影片
本校向來關注產業結構變化與社會脈動,102年度各學術及行政單位均奠基於歷年教學卓越計畫績優成果,以前瞻性思維提出六大主軸及一總計畫,期迎合產業人才所求。夾帶社會、產業、師生肯定之卓越成效持續深耕,並以學生為主體,強化橫向跨計畫的連結與統整,協助學生從入學至畢業,在校四年每一年之銜接與成長;透過縱向系統性計畫之銜接與深化,將本校教學卓越計畫歷年累積之優勢,全力支援本校師生,並積極培育本校學生具備就業競爭力及全球國際觀,協助學子於就業市場中能「盡其才、展其長」,並建立本校優質聲譽品牌,於產學鏈結世代中,共創三贏局面。
102年度12月完成「東吳大學102、103年度教學卓越計畫成果影片」,以10位優良教師及優秀校友為代表,於影片中呈現東吳人的10項特質(感動、爭鋒、遊藝、極限、跨域、無懼、爭取、熱忱、享受、敢作夢)及信念。
教師教學面
一、教師專業續能發展之輔助
1.精進新進教師系列輔導:協助教師在教學評量、升等及申請國科會研究計畫,均呈正向提升。
2.教師專業社群:鼓勵教師積極從事教材改進或組成專業社群,以促進教學專業互動成長與學生學習成效。
3.實施教學改進補助計畫:鼓勵學系依據自我特色創新教材、教法,以提升教學品質,並強化課程內容與實務之連結。
4.拍攝傑出暨優良教師教學示範影片,邀請榮獲「教學優良獎」及「教學傑出獎」教師拍攝教學示範影片。
5.建立傑出暨優良教師智囊團:規劃「一對一」傑出暨優良教師專訪,將其教學特色與成功經驗之訪談內容。
6.規劃建置東吳大學教師評分工具(rubrics),提供本校教師更簡單有效率的評分工具。
二、教師教學品質保證之落實及學生學習成效之長期追蹤
1.落實期中教學回饋及期末教學評量施測結果運用於回饋教學,如進行教學評量、制訂評鑑不佳教師輔導措施、辦理教學專業知能成長活動。
2.落實教學不力教師配套追蹤與輔助措施:以匿名、委婉等尊重方式,針對當年度教學有待加強之教師進行訪談。
3.進行「教師學年度紀事」與「系所評鑑系統」功能升級。
4.針對學生在校期間之表現成長及自我感受定期進行資料蒐集,完整追蹤學生大學四年學習情形。
5.分階檢視「學生學習成效」,包含入學新生問卷、大二學生問卷、大三學生問卷、大四畢業生問卷。
三、教師教學獎勵及彈性薪資延攬及留住優秀教師機制之落實
1.延攬及留住優秀人才相關方案,如如辦理教學優良教師獎勵活動、訂定「東吳大學教師彈性薪資實施辦法」等。
2.增加獲彈性薪資之教師人數。
3.遴選優良導師、教學傑出與教學優良教師,表揚教學與輔導貢獻。
四、教學助理協助教師教學機制之建立
1.辦理「隨堂教學助理申請補助計畫」、「課輔教學助理申請補助計畫」等。
2.強化助理培訓:教學助理(含隨堂及課輔)每學期辦理相關活動包括期初培訓說明會;期中培訓營,強化教學助理的輔導知能。
學生學習面
一、培養學生實務能力
1.產學合作:配合人才培育目標與產官學界機構進行產學合作,累計達318單位數。
2.針對學生至政府單位或企業實習,提供獎勵或補助。
3.鼓勵學生尋找及參與公部門與企業實習,並提供實習準備課程。
4.開發企業實習資源,提供學生暑期實習機會。
5.「學生專業證照獎勵方案」及「學生專業證照考試輔導補助方案」鼓勵及協助學生。
二、確保學生學習成效
1.學涯輔導之強化
落實「大一背景/需求調查問卷」、「身心困擾普測」與「中文基本能力測驗」機制並辦理具特色之大一新生輔導活動,協助新生建立確的學習態度。
運用與結合導師與學生社團之同儕力量,協助新生瞭解學校辦學願景、政策、環境與資源,並營造期許與凝聚認同。
結合各學系推動大一學生身心適應困擾調查:透過測驗工具協助學生自我瞭解。
落實導師e關懷輔導,103年辦理師生團體互動與班級輔導課程452場次,共22,122人次參與。
落實全面性學業預警機制,以適時針對學習適應不良學生提供必要的協助。
推動各式導師輔導研習,強化校園輔導網絡。
統整學生學習需求及結合校訂畢業門檻:開設「課程類」、「主題式」與「媒合式」個別學習諮詢服務,協助學生強化其學習領域之專能力與技能。
2.生涯與職涯發展藍圖之共建
提供職涯探索與諮詢輔導,協助學生自我檢視與規劃發展。
完備學習經歷之建置,完成建置e-portfolio線上使用手冊專屬網站。
辦理「UCAN職業興趣與職能評估」普測活動,由諮商心理師或生涯輔導教師向學生說明生涯規劃的概念和方法。
與學系辦理「生涯發展輔導」普測活動,並於新生入學活動開設生涯輔導課程。
東吳夢想行動家補助計畫:鼓勵學生自主設定並以實際行動實踐其學習目標,擴展學習領域並累積各項就業核心能力。
持續於大四提供之最後1哩職場接軌方案,以「基礎職能」及「職場適應」為主軸,輔以實做演練、典範學習而規劃。
最後一哩實務方案,將團隊合作的概念融入活動中。
推動海內外職場就業方案,協助畢業生進行標竿學習。
3.行動學習校園之打造
在e化系統運作方面:透過17個知識管理基礎平台(含資料庫)全力支持本校推動本期教學卓越計畫。
在圖書資源方面:建構核心特色館藏,提升師生對圖書館藏內容之瞭解與深度運用。並以「館合機制」與「策略聯盟」機制,豐富本校典藏資源。
在資訊服務方面:提供本校師生多元教學科技軟硬體設備與諮詢服務,便利師生進行科技新知自學與實務創作。
在資訊防護方面:升級並完備資安防護備援機制,以提供先進且實用之數位教學、學習與資料庫檢索環境。
另優化選課系統、完善資訊環境、建立學習共享空間(Learning Commons),以及於兩校區建立完善的自學環境「線上學習進行室」、「學生學習進行室」。
課程改革面
一、強化學校教育與產業連結,達成學用合一之目標
1.課程與實務接軌:為強化學用合一、提升學生專業之實務能力及配合政府政策,本校加強課程與實務接軌,推動「學術型」及「實務型」之課程分流規劃,確保學生適性發展。
2.於教務會議提案通過「東吳大學建置學士班總結性課程宗旨與實施原則」,俾利各學系於103~105學年間規劃、設置、推動與執行。
二、培育跨領域專業人才及提供實習機會
1.由商學院與海量資料研究中心為開設學用合一之海量資料研究學程。
2.成立華語教學中心,培養學生第二專長。
3.開設跨領域學程,如創意人文學程、非營利組織管理學程、鑑識科學學程、綠色科技與永續發展學程等。
4.人文社會學院各學系辦理「中文系實務實習」、「政治系實習」、「社會系社會學實習」等。
5.理學院調整實驗基礎專業技能項目與實驗課教學內容。
6.法學院導入模擬演練之專業課程。
7.以完整教學體系強化學生跨域、跨際學習能力,設立符合產業趨勢之跨領域學分學程。
8.強化學生實際生活中領導知能之落實應用。
三、落實課程「雙迴圈回饋追蹤改善機制」
1.三級三審制:學校已建立校級、院級及系(所)級之三級課程委員會。
2.課程外審:除現行三級三審制度外,更加入課程外審以通盤檢討學系教育目標、學生專業能力指標及校、院基本素養與核心能力與課程結構之合宜性及關聯性。
四、依據學生學習成效、畢業生及雇主滿意度問卷調查,進行課程改革
1.依據學生學習成效追蹤調查分析結果,調整課程規劃及各項計畫推動。
2.執行畢業後一年雇主滿意度及畢業生流向調查。
3.完備學系能力指標與課程地圖,包含全校性基本能力(如語文能力、資訊能力等)指標檢核機制及改進輔導措施等。
其他特色面
一、提升國際移動力
1.全英語授課環境之建立,包括開設全英語授課之國際商管學程、法律系「英美侵權行為法」及「英美契約法」課程、推動義工老師深耕英語計畫等。
2.積極爭取及辦理國際性活動,連續兩年獲得國際超級馬拉松協會的銀牌認證。
3.「寰宇之窗」深耕境外生與本地生互動方案,以校內既有培養學生國際化視野之各項機制與措施為起點,建構創新、活潑且廣度與深度兼容並蓄的學習環境。另藉由設置相關獎補助及學雜費減免措施獎勵各國優秀境外學生。
4.發揚學生志工服務精神、推動校園國際化,如設立國際事務志工服務團,接待訪校外籍交換學生。
5.開闢更多精彩與多元文化體驗,透過營隊結合本校教學與學習資源,同時積極參與各年度海外各教育展,諸如亞太教育者年會(APIAE)。
6.參與或舉辦國際學術論壇或交流活動,如2014 TEPA 生產力與效率學術研討會與高階演講。
7.赴大陸及港澳地區進行本校宣傳以及入學輔導,以僑生入學輔導說明會來說,100年度起,每年皆分別在香港、澳門,以及僑生先修部舉辦。
8.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雙聯與海外研修計畫,如商學院與其協議學校每學年均透過甄選制度,選送數名學生至對方學校進行研修或參與雙聯學制計畫。
9.鼓勵本校學生自行規劃(包括自主團隊)赴國內外各機構參加實習、交流、與競賽活動,以提升學生行動力與國際競爭力。
10.語言溝通能力之提升:辦理東吳英文檢定考試、中文能力檢測、期末口譯成果展、影視翻譯等,同時推動英日語文學習角,培養外語會話能力,並打造優質的英語學習環境,提供完善的語言學習資源。
二、訂定人才培育方向,以滿足產業取才之需求
1.依據校長治校理念及本校之優勢與能力,以「培育具五育並重及具國際觀之產業人才」為總目標
2.本校榮獲「103年度教育部品德特色學校」
課程融入品德,實施多元教學,如開設開設品德教育、道德思維、快樂之道、職場倫理等課程。
推廣品德活動,扎根生活教育:辦理生命教育,如:距離東吳最近的世界領袖-致力愛與寬恕的精神。
落實環境教育,營造友善校園:設立SCU品德學苑互動平台、Learning Commons (舜文廳)為學生自主管理空間,辦理向名人學品德之品德格言活動、感恩服務週活動。
推動服務學習,服務國家社會:培訓國際志工、國內社工、國內志工進行海內外弱勢團體服務。
3.五育兼備之人才培育
以正式課程紮實五育根基:成立美育中心、開設體育課程、訂定「體適能標準」、訂定「美育畢業標準」。
全人化之通識教育:開設配合政策推動之重點議題通識課程、訂定學生「共通基本能力指標」、舉辦「通識延伸學習」系列活動、教材上網、開設「名師講座」、「特色講座」、「跨領域講座」及「大師講座」等通識課程。
三、有效運用組織制度及運作模式,以達預期目標
1.教學資源服務單位組織結構與業務內容之強化,包含創立本校教學資源中心、學校組織調整、配合辦理教學滿意度問卷調查、建置「新教學卓越計畫網站」等。
2.建立全面品質管理之自我評鑑機制
落實教學卓越計畫評選暨管考制度。
自我課責永續經營:已將教學卓越計畫之基礎內涵內化為本校常態性之校務發展計畫,並逐年增加經費之編列與挹注。
深化全面品質管理之自我評鑑機制:落實行政單位與學術單位自評。
3.校際互惠交流之建立
共享機制及運作架構:96年度獲准成立具備多元功能與任務導向之「北一區區域教學資源中心」。
攜手諮詢服務機制:由區域召集學校東吳大學、共同召集學校國立政治大學聯袂協助推動「教學增能方案」計畫。
建置資源共享平台:建置「北一區區域中心網站」、「圖書資源服務平台」等各項子系統。
北一區區域教學資源中心網站:廣泛彙整「北一區區域教學資源中心」夥伴學校「教」與「學」運作模式及績效成果。
整合夥伴學校圖書資源:運用圖書資源服務平台系統提供聯合目錄查詢、線上申請跨校借書證、圖書代借代還交流等三項服務。
德語學習平台:建置符合大學基礎德語課程「A1-B1」三級德語學習課程之「聽力練習」。
建立完備的計畫管考流程與二級二審執行策略。
辦理跨校活動促進校際交流:辦理計畫總主持人會議、計畫經驗交流論壇、學習成效評估相關座談會/研討會等。
辦理提升教師教學職能訓練:辦理教師數位科技增能研習/獎勵優質數位教材、教師英語授課培訓研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