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最大特色是多元。當高齡化、少子化、新住民愈來越多元,如何為不同文化背景的族群成員共存共榮,建立平等包容、尊重多元的社會,正是台灣走向進步的關鍵。」東吳大學副校長王世和表示,長期以來,東吳大學USR計畫深耕士林、北投區域,積極與在地結合、社區互動,讓知識回應社會需求;最新期程的主題「多元共融、在地共好」,正呼應多元社會的時代趨勢,將透過7個計劃執行團隊,在傳承中提煉創新,讓USR真正成為推動地方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
從校園深入士林北投萬華 回應社會需求培育人才
東吳大學USR計畫「多元共融、在地共好」由校級設立推動辦公室統籌、跨院系共同推動計畫,以在地關懷、文化永續與健康促進為主軸,推動「士林學」、「北投韌齡心」,回應區域文化特色與在地需求。USR需要長期深耕,因此團隊成員有資深、有新進,藉由經驗傳承讓計畫永續,更引入創新的動力。王世和副校長表示,除了士林、北投,東吳城區部也新納入萬華區的實踐場域;同時,人社、外語、法商學院之外,理工與巨資學院的科技能量也納入,提升在地健康促進、教育創新與國際鏈結的複合效益,也讓人才培育更接地氣。
以「北投韌齡心」為例,東吳師生從田調發現北投居民高齡化的趨勢,透過計畫幫助都會社區熟齡民眾自主關照自己的身心健康,擁有面對老化挑戰的韌性。由東吳心理系師生為主,並與馬偕醫學院合作,共同打造提升中高齡者身心健康自主性的課程、活動與數位應用,並與社區協會和健康中心合作台灣高齡社會找尋實務的社區共好解方。
「士林學」則是以士林宮廟、眷村、教育、生態、飲食等文化為始,並以「文史保存」與「在地人才培育」為主旨,將重現士林消失的集體記憶、有系統的建構士林文史資料庫、打造士林文史工作人才培育機制為目標。近期「士林學」以「探索福德洋圳失落的記憶」為主題,於取水口設置解說牌,並於東吳牆面建置「福德洋圳意象牆」,結合1736年由士林先民開鑿的福德洋圳所流經14處景點介紹水圳呈現的流域,召喚士林人的共同記憶,成為東吳USR 「文化永續、城市創生」里程碑之一。
以全觀視角參與都市未來 為萬華商圈創造共好生態
最新期程的USR計畫之一「Meta外雙溪-100種美好生活提案」,則是在結合數位科技與人文創新,計畫嘗試以「流域」的概念,並以AI時代的「Meta」新詮釋視角,以多元角度理解外雙溪流域所面臨的不同議題,讓教育與實踐的場域和外雙溪緊密相扣,藉由師生深入在地的學習模式,提升未來都市發展的參考新路徑。
東吳大學與故宮博物院簽署合作備忘錄,宣示未來合作將會加深加廣。
而「艋舺數位創新與商圈活力再現」計畫則是因東吳城中校區鄰近萬華,商學院更以培育管理與資訊人才著稱,深入現今商圈面臨的挑戰與機會。萬華具有深刻的文化底蘊、豐富美食與歷史文化,在推動國際觀光的過程,如何有效行銷、降低互動的語言門檻,將是商圈長期發展的重要議題。計畫團隊期許創建艋舺商圈共好生態圈,並達成回饋社會及關懷社區的大學社會責任,讓商圈、社區與東吳共榮發展。
「當全球各國與企業都在追求永續,作為百年樹人的高等學府,東吳大學USR計畫正是符合時代脈絡,致力成為善盡社會責任的永續大學。」王世和副校長表示,東吳關切兩個校區與社區的共存發展,建立具東吳特色的USR計畫,爭取教育部認同,促進師生與社區共同學習、交流,並提升對士林、北投與萬華地區的認同感,攜手經營具備人文關懷與多元包容的社區環境,打造大學與社會共榮生態圈,讓東吳成為具社會責任的典範大學,引領社會朝向更美好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