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內容 :

【精實跨領域學習】
  推動學生由精通第一專長的I型人,進而擴大個人視野,透過其他進修積極培養自己,提升跨領域發掘與融合的能力,為本校校務發展重要指標之一。
  利用跨域多元學習優勢,鏈結產業發展與社會趨勢,培養學生同時具備「專業」、「創新」和「實務」三大面向知能,本校除積極宣導並推廣學生修讀雙主修、輔系及跨領域學分學程外,另積極推動第二專長跨域模組課程之開設,並持續透過12校「跨校跨域」合作,擴大交流空間,整合資源建構「優久聯盟大學」跨校共學體系,提供學生跨校、跨域學習機會,拓展學習領域,累積多元學習能量。
  為強化多元學習機制,各學院持續整合跨系、跨院或跨校課程,設計貼近產業市場需求之第二專長模組課程,將高等教育與產業發展互助合作,根基本系專業學識與跨領域專長全方位培訓,在學涯中培養職涯能力,強調自我興趣與特質養成,厚植第二專長實力。學生在不延長修業年限及增加修課學分數原則下,修畢第二專長跨域模組課程,即於證書中加註其跨域專長,除提供學生跨域學習另一種選擇,亦可提升學生就業競爭能力。
  為塑造學生全英語學習發展目標,並推動本校雙語學習普及計畫,積極鼓勵全英語課程之開設,提供學生除學習專業知識及能力外,同時協助其兼具英文能力之培養。另因應時代轉變,AI化將成為全球各大產業不可逆的趨勢,生活在AI時代的學子們,如何開啟AI知能,翻轉未來職涯,將是本校符膺產業需求積極推動學生學習的重要一環,除持續宣導各院系對於AI的重視外,並規劃設計鏈結AI相關課程,以擴增學生跨時代知識的學習。
【健全校外實習機制】
  為減少學用落差,結合基礎理論與實務經驗,落實教學與產業相互整合應用之目標,本校除持續推動各學系開設校外實習課程,給予學生嘗試生涯選擇的歷練外,更完善學生校外實習相關配套措施,協助學系與校外機構簽訂合約,以提供學生校外實習之保障,並定期進行各單位校外實習績效自評及追蹤改善情形,檢視各單位辦理校外實習成效,以提升學生專業實務能力之養成,並培育學術與實務經驗兼備之人才。

計畫時程 :

行動方案名稱:一、持續推動跨領域學分學程學習

 

月份

工作事項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落實評鑑機制,持續追蹤學程改善情形。

 

 

 

 

 

 

規劃學程評鑑相關事宜。

 

 

 

 

 

 

 

行動方案名稱:二、推廣第二專長

 

月份

工作事項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持續宣導第二專長。

 

 

 

 

修畢第二專長課程,畢業證書加註第二專長名稱。

第二專長課程外審。

 

 

 

 

 

 

 

 

第二專長跨域課程現況分析。

 

 

 

 

 

 

 

 

 

 

研擬第二專長實施辦法。

 

 

 

 

 

 

 

 

維護第二專長系統功能及網頁專區資料。

 

 

 

 

 

行動方案名稱:三、持續推動跨校跨域學習

 

月份

工作事項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提供跨校跨域學習之機會

 

行動方案名稱:四、提升教師EMI能量並鼓勵開設全英語授課

 

月份

工作事項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全英語專案小組審議課程。

 

 

 

 

 

 

 

 

舉辦教師全英語授課工作坊、教學成果分享會等相關研習活動。

 

 

 

 

 

 

 

 

 

 

舉辦學生全英語課程學習工作坊、分享會等相關活動。

 

 

 

 

 

 

教師參與EMI線上自學課程。

 

行動方案名稱:五、持續推動校外實習

 

月份

工作事項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協助學系與校外實習單位簽訂合約,以確保學生實習安全與品質。

控管學生校外實習課程實施計畫及相關規定之制訂程序。

定期實施校外實習課程績效評量。

 

 

 

 

 

 

行動方案名稱:六、開設創新課程

 

月份

工作事項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鼓勵院系開設整合創新及AI課程。

 

 

 

 

 

鼓勵各院系開設對應SDGs相關系列課程。

 

 

 

 

 

 

行動方案名稱:七、完善學術倫理自律機制

 

月份

工作事項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辦理師生學術倫理之相關教育訓練。

 

 

 

 

強化學術研究倫理相關知能及學術自律相關宣導。

 

 

 

 

 

預期具體成果 :

1-3-1 學生跨領域學習比例成長情形

計畫執行成果摘要 :

本校多年來積極建構良好跨域學習環境,除引導學生修讀雙主修、輔系及跨領域學分學程外,為強化多元學習管道,透過優久聯盟大學學習資源合作模式,提供學生跨校跨域學習機會,使能適性發展。為培育具有多元領域能力之人才,學生除習得本系專業知識與能力外,本校院系以「專業科目」為依據,「產學結合」為輔,並以單系、跨系及跨院等型式規劃設計貼近產業發展之第二專長模組課程供學生修讀,期能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且為強化學生專業及職場英文能力,提升教師全英語授課品質,除積極推動全英語學分學程暨學群之開設。另外,鼓勵各學院系規劃開設AI、USR大學社會責任課程等符合社會趨勢需求之在地連結與產業創新課程,加強學生與校外鏈結機會,落實教學創新。學生於學涯中培養職涯能力最有效的方式莫過於實習,透過校外實習歷程,讓學生從工作實務中驗證課程理論,使能於學涯中逐步達到專業與實務能力並蓄。111年度具體措施與執行成果摘要如下:
1.為鼓勵學生跨域學習,本年度於111 年11月23日教務會議修正「東吳大學跨領域學程設置辦法」,新增跨領域微學程之設置,調整跨領域學程相關規範,提供更多元的學習管道。另,為改善跨領域學程課程內容設計,有效整合教學資源,持續辦理跨領域學程評鑑,於111年度賡續辦理「金融科技學程」、「國貿管理全英語學程」及「財經全英語學程」跨領域評鑑作業,期望藉由跨領域學程評鑑機制,以期課程內容更貼近產業並符合學生期待。
2.為打造全英語學習環境,各學院依其專業特色開設全英語課程,並以塑造學生全英語學習發展為目標,陸續推出以學院為單位之全英語學分學程、學群或第二專長,111年度共開設3個全英語學程、1個全英語學群及1個全英語第二專長,總計開設全英語課程251科次,修讀人次計8,245人。而為能提高學生學習動機及成效,各單位亦辦理各種全英語上課增能、專題演講、研討會等活動。另,透過全英語授課學生學習分享會、教師教學經驗分享工作坊,透過跨領域教師不同觀點,共同交流,經驗傳承。為推廣學生全英語學習及提升學習之興趣,111學年度第1學期首次舉辦以LIVE連線辦理兩校區學生學習心得分享會。
3.透過優久大學聯盟「跨校跨域」合作,互補長短、共享資源,提供學生跨校選課、跨校雙主修、輔系、學分學程及跨校交換的學習機會,讓學生擁有多元選擇,增加學習廣度。111年度聯盟跨校選課共計708人次,核准跨校交換生共計7人,核准修讀跨校雙主修、輔系共計34人次。
4.為落實教學創新,建構跨域學習環境,提升學生就業能力之目標,自108學年度起推出第二專長跨域學習模組課程,在不延長修業年限及增加畢業學分數原則下,放?學生可採「事前登記」及「事後認證」方式修讀,統計108至111學年度第1學期為止,各學期學生登記修讀第二專長人數增長情形為608人、644人、1,253人、1,523人、1,632人、1,817人及2,319人;截至110學年度,共有80人取得第二專長認證。為推廣學生跨領域學習,110學年度第2學期共辦理2場課程規劃、特色與未來發展線上說明會,鼓勵學生利用外系選修學分進行聚焦的多元領域探索;111學年度第1學期首次辦理學長姐分享會,以同步遠距方式邀請已取得第二專長認證之學長姊心得分享,使學生更了解跨領域學習的重要性。
5.本校成立各級學生校外實習委員會分層負責及制訂校外實習相關事宜,並推動校、院系之校外實習業務,110年辦理107~109學年度實習課程績效自評,111年各開課單位依校外委員審查意見進行回應及改善說明,112年將持續追蹤,藉由績效自評作業完善實習運作機制。111年度開設校外實習課程共計76科次,參與校外實習學生達1,196人次,較110年度(971人次)成長23.17%。
6.透過產業創新整合課程、實務實習課程及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USR)課程之開設,提升學生實務經驗,落實在地關懷、強化學用合一,提昇職場競爭力。111年各學院系開設專業實務課程共1,121科次,各學院系開設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相關課程共18科次。鼓勵各院系規劃開設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相關系列課程,結合專業領域及產業合作,促進AI知識的運用與擴散,提供學生相關知能,整合專業領域課程及AI知能。111年開設32科次AI相關課程。
7.持續推動學術倫理自律機制,修訂相關法規作為師生遵循之依據,研究生需自行修習學術倫理教育課程和通過測驗,並進行論文原創性比對且經指導教授簽名確認後才得以申請學位考試,以培養良好之學術倫理涵養,確保學術研究之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