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東吳大學以實務問題為縱軸,以成效指標為橫軸,提出了矩陣式的教學卓越計畫架構,獲得教育部教學卓越計畫的第一名;在執行兩年後,我們將各項計畫的部份成果,有系統、有計畫地抽出, 建構成十個互動平台(或資料庫), 這十個平台分別具管理、教學及學習的屬性, 然後以這些平台為基礎,在上面發展出新的重點分項計畫。

 


這種作法的特色是:新的分項計畫在既有的基礎平台上能發展出更佳的成效,而其中部份成果又將被抽出填入基礎,加強了基礎平台的厚度,然後在其上面再發展出新的計畫;這是一種良性循環,持續增強的機制,是東吳教學卓越計畫從結構上轉化成一個永續發展有機體的重要步驟。


96 年度的計畫是以「教學制度完備」、「課程教材新穎」、「師資專業領先」及「學習態度主動」為目標;透過「政策領導」、「師生參與」、「獎優汰劣」、「資源共享」、「校外合作」、「永續經營」等策略來推動八個執行面向,這八個面向及所引領的八個分項計畫就立足於前述的十個互動平台基礎上,得以有效推動。


東吳96 年度欲精進完成的八個面向是:

(1)制度面:教與學制度革新與落實(總計畫)

(2)師資面:優質師資的延聘與發展

(3)課程面:兼顧競爭力的專業課程設計

(4)學習面:提升學生專業能力與競爭優勢

(5)通識面:「五識」理念融入東吳全人通才教育

(6)資源面:整合教學資源與擴充教學設施

(7)特色面:建立新特色教學平台

(8)管控面:落實教與學品管以達預期績效

 

八個分項計畫共同完成上述各層面的任務與內容,共提出約九十項子計畫,百餘位教授投入了計畫的執行,受益學生將是全面的。在計畫的審查過程中,強調每項計畫都能在已建立的基礎上提出創新或延伸的作法,融合而成為本校教學的特色。


例如:

 

經過兩年的設計及小規模測試,今年我們正式將一套結合教材上網、考題建檔、評分分析及課堂問卷的教學評鑑辦法付諸實施,預期會對教學的獎優汰劣產生重大的影響。

繼「東吳通識講座」推出一系列叫好叫座的通識課程後,今年我們將全力推動「名師會東吳」計畫;禮聘數十位名師到校各學系擔任客席講座,使東吳的師資陣容再往上提升。

整合過去散見於各系所的課程教材檢討制度, 推出「多元課程檢核系統」, 全面有條理地檢視各學系、學程之課程規劃適切度、前瞻性及成效滿意度,做為學術單位調整課程結構及改進回饋機制。

結合「教師學年度紀事資料庫」(教師e-portfolio)、「學生學習與輔導平台」(學生e-portfolio)、「師生教學互動平台」、「校友與學生互動平台」及「學生助學平台」等的支撐,落實「教學輔」三合一制度,提升學生學習的成就感及滿意度。

將「五識」(常識、知識、見識、膽識、賞識)理念以案例(case study)方式融入課程、教材及課外活動的規劃中,期能產生潛移默化的功效。

整合本校各領域之前瞻規劃,建立「哲學教學與研究」、「明清史之教學與史料文獻」、「國際人權教育」、「GIS地理資訊系統教學」、「綠色科學與永續發展教學」、「WTO法商教學」、「法律倫理學課程」、「商業風險精算」等專業教學平台,一方面希望能成長為東吳新的教學特色與品牌,另一方面也願以互動平台方式與其他學校的師生交流,共享資源。

教育部教學卓越計畫預定為期四年,在此擬定第三年計畫之時,我們一面以自評方式檢視過去兩年的執行成效,一面以去蕪存菁、循環加成的模式來構思未來兩年的計畫,因而做了結構上的改變;凡執行成果移入了基礎平台,其中一部份就轉化成較為例常性的內容,學校就應逐漸以本身的經費注入,這樣的運作才可長可久。


總之,為確保教育部計畫期程結束後,本校仍以邁向「教學大學」為發展目標,並將持續充實所有執行成效、深化基礎內涵,並擴大辦理層面,所有的制度規範、品質管控與運作機能,都將以「永續發展」為規劃前提與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