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大學教學卓越計畫—創新教學,落實校務管理追蹤回饋機制

106年度教學卓越計畫延續「培育具五育並重及具國際觀之產業人才」之計畫目標,向下紮根、向上發展、橫向整合,除賡續延伸前期執行成果,並逐步盤點調整既有計畫,提出20%之教學創新計畫,進行以學生為主體之教學創新工作項目,引領學校逐步轉銜至107年之高教深耕計畫。達成「培育五育並重及具國際觀之產業人才」的使命與價值觀外,更創新應用巨量資料分析的概念,探究教育資料,為未來東吳大學各項校務發展做最精準之分析,並依據分析結果做最適切之決策。

教師面

(一)評量追蹤、教學品保

1.落實教學評量回饋機制,定期檢視教學成效

為推動教學發展,提昇教學品質,促進教與學之互動,於95年訂定「課堂反應問卷實施要點」,明確規範問卷施測對象、免施測條件、問卷施測時間、問卷版本、 專責小組及成員,施測結果作業方式。此外,考量研究所之班別特性及學生人數,101年5月16日教務會議提案修訂通過,研究所課程得由授課教師自行決定是否施測。

課堂反應問卷自95年起配合不同領域課程,問卷版本從2版本(一般課程與通識課程),調整為12個版本:共通課程、體育課程、人文社會學院(人文學科、社會學科、藝術學科)、外語學院(一般課程、聽講課程、批改課程)、理學院、法學院、商學院及網路課程。為符應學院(系)課程特色及學科差異,98學年度再次進行問卷之改版與修訂,原6點量表改為5點量表,將問卷設計回歸各院(系)自訂,分為共通課程、體育課程、人文社會學院人文學科、人文社會學院社會暨藝術學科、外語學院一般課程、外語學院聽講課程、外語學院批改課程、理學院、理學院數學系、法學院、商學院及網路課程等12版本,並於98學年度第2學期正式施行。配合104學年度新成立之巨量資料管理學院,於105年增列該院適用之問卷版本,因此本校現行期末課堂反應教學評量問卷共計13版本。

教學評量回饋機制於97學年度將單一階段之「課堂反應問卷」調整為二階段之「期中教學回饋」與「期末教學評量」二部分。「期中教學回饋問卷」由授課教師自行施測,問卷內容涵蓋教學態度與課堂管理、教學(材)內容與方法、考評方式、整體感受、學生自我評量等五大項,提供授課教師於第一時間掌握修課學生學習狀況,並即時修正後續教學內容或進度等。「期末教學評量」係全校強制性調查,主要功能為總結性評量,調查結果於次學期開學後通知全校教師自行查詢,除作為定期檢視教學成效之分析及佐證數據,後續應用包含三大部分:授課科目教學評量平均得分3.5分以下教師之資料分析、授課科目教學評量總平均為全校前25之專兼任教師之獎勵,以及課堂反應教學評量問卷結果整體分析。

2.持續運作教學評鑑機制,提升教學專業成長

依據學校特色及可行性,配合「教師評鑑辦法」訂定「教學評鑑作業要點」,規範須接受教學評鑑之教師條件、評鑑資料、審查程序及評鑑未通過之處理方式等,於96年12月26日提案校務會議討論通過。為提升教師教學品質,98年提案校務會議修訂通過,將原教學評量6點量表、3.5分校定門檻值,調整為5點量表、3.5分校定門檻值,門檻百分比由原定58提升至70,使校定教學評鑑門檻更為嚴謹。

依據「東吳大學教學評鑑作業要點」第二條第二款之規定:前一學期施測科目平均得分有二科落於3.5分以下或同一施測科目平均得分連續二次皆落於3.5分以下之專兼任教師,須續由教務長召集「教學資料分析小組」進行第二階段檢核,以確認該教師之教學問題及調查之公平合理性。檢視內容包含課堂反應問卷結果分析、教師給分情形分析、教師授課大綱上網情形、學生指導、師生溝通等。上述教師經「教學資料分析小組」審議認定確屬教學不佳,即函知教師所屬學系及教學資源中心教師教學發展組進行後續輔導措施,共同提供支援,並舉辦相關領域之教學工作坊、講座、教學觀摩等,以做為學習借鏡、提升專業成長。

除此之外,為求更能掌握教學評量結果不佳教師後續輔導與改善情形,自105學年度起「教學資料分析小組」提供相關教師之最近三年教學評量結果相關資料予所屬學系,以進行教師與授課班級學生訪談,釐清教學評量不佳原因並採取相關因應措施,並要求學系於學期結束前填報「教學評量因應計畫表」,以確實呈現學系輔導過程與協助改善之規劃。

3.辦理教師教學獎勵活動,塑造重視教學氛圍

為肯定教師在教學上的付出,本校自91年起即挹注校內經費辦理教學獎勵活動。94年參與「教學卓越計畫」之後,更加重視教師教學之提升。因此,為鼓勵教師重視教學,肯定其教學上的努力與貢獻,特以原「東吳大學優良教師獎勵辦法」為基礎,擴大教學獎勵的對象及範圍,另訂「教師教學獎勵辦法」及「教師教學獎勵遴選細則」取代原辦法,並於95年5月3日提案行政會議討論通過。此外,為擴大辦理教師教學獎勵遴選活動,於95、96年度於行政會議提案修訂辦法,修訂範圍包括獎項設計、提升名額及獎金等,以使教師教學獎勵措施更臻完善。99年再次於行政會議提案修訂辦法,提高獲獎教師獎勵金額,足見學校鼓勵教師提升教學品質之用心。

每學年定期辦理「教師教學獎勵」活動,由「教師教學獎勵遴選委員會」負責遴選,針對候選教師所提出之各項教學教材、教學成果、學生/畢業校友問卷調查、修課學生及同儕教師訪談紀錄等佐證資料進行審查,遴選出「教學傑出」及「教學優良」教師。「教學傑出」教師可獲頒獎牌及獎金15萬元;「教學優良」教師可獲頒獎牌及獎金5萬元,獲獎教師除安排於本校年終餐敘中公開表揚,並安排教學觀摩且錄製授課影片,以分享其教學經驗與策略。

本校「教師教學獎勵」活動自91學年度辦理迄今,參與遴選之教師超過300人次以上,已遴選出27位教學傑出教師及122位教學優良教師,累積挹注之獎勵金額達1,032萬元,獎勵結果除肯定教師在教學上的貢獻外,更於校園內興起關注並討論提升教學能力之氛圍。

(二)建置系統、教學相長

1.教師學年度紀事

為提供本校專任教師逐年累積個人教學、研究、服務及輔導資料,建置「教師學年度紀事」系統作為教師記錄個人檔案的資料庫,協助其在提請評鑑、升等或各項人事考核時之資料彙整。96年配合校園e化單一入口整合,已將學校教務系統、人事系統、研究事務系統、心理諮商輔導系統、活動報名系統等匯集成4大項目、25分類、4種查詢及整合列印等功能,讓教師不需重複紀錄、跨單位調閱檔案,即能在同一系統下達到歷年資料彙整之效,擴大教師累積個人資料之便利性,後續更根據教師使用意見,彙整系統調整建議,委請電算中心提供系統功能調整,並於100年完成驗收。

2.課堂教學回饋意見平台

教學評量回饋除「期中教學回饋」及「期末教學評量」問卷調查外,98學年度建置「課堂教學回饋意見平台」提供師生質性意見之溝通管道,學生可於每學期期間登入「校務行政資訊系統」針對所修習課程以「匿名方式」表達建議或相關回饋意見,作為教師教學改進之參考,亦可透過學生意見之表達,使教師充分瞭解學生需求。學生填寫意見後,系統會發送電子郵件提醒教師,教師可以人事帳號進入平台查詢並回覆學生意見,達到即時互動與有效溝通之目的。

(三)推動獎勵、留任人才

1.推動優秀教師彈薪制度

在現行高等法令限制之下,為提升學校競爭力,訂定教師彈性薪資實施辦法,提供教學及研究成績優異之教師薪資補助以延攬及留住優秀教師,並透過實際執行,適時配合校內相關獎勵機制進行檢視並修訂,以期完善整體獎勵制度。依本校現行之教師彈性薪資實施辦法,現職及新聘之專任教師在學術上有具體優良成績者,得由學系主任推薦,經三級教師評審委員會審查給予績優加給。

本校教師彈性薪資實施辦法自101年4月實施以來,已於101年8月起執行,給予現職專任教師績優加給;於102年12月16日修訂辦法,新增獎勵教師從事學術研究標準,並明訂執行績效之義務,以提升學系研究能量及確保教學品質;於104年12月7日依教育部函示,調整績優加給給與標準以獎勵教學績優人才為主,並明訂獲績優加給之新聘教師,得視需要補助其居住津貼。人事室將持續針對獲績優加給教師之實際績效進行分析,以瞭解執行情形。

自101年4月實施以來,總計有28名現職專任教師通過獲領固定薪資外之績優加給,全數教師皆於第一年給與期限屆滿前三個月繳交執行績效報告,闡述並提供相關佐證其致力於教學或研究提升之執行成果,並經三級教評會審核通過獲得續發其第二年之加給績優加給,截至106學年度止,核發獎勵金額將達9,795,000元。

2.重新檢視教師評鑑機制

為提升本校教學、研究、服務、輔導之績效,於96學年度正式實施教師評鑑制度,訂定「東吳大學教師評鑑辦法」,並授權各學系依學系特色及教師需求,自訂各學系之教師評鑑辦法,於規範內自訂四大評鑑項目配分比例。「教師評鑑作業」由人事室定期統計各學系應受評教師名單及人數,啟動各學系教師評鑑作業,各學系依自訂之各項評鑑標準對所屬教師進行定期評核,每學年度應受評教師接受評鑑比例皆達100。

近來,由於高教環境已有大幅改變,各私立大學及各學系均須面對劇烈的競爭,學系應適時調整對教師各面向之評鑑標準,俾利提升教師之績效,以因應外部競爭之挑戰。為使教師評鑑機制與時俱進,更臻完善,現階段任務各學系正重新審慎檢視所屬教師評鑑辦法及各項評鑑標準,以符合實際之需。

3.宣導教師多元升等制度

透過舉辦各類座談與分享會議,廣納全校學院系及教師意見,並藉由經驗分享會說明多元升等制度之理念,與邀請他校透過教學實務升等成功之教師分享經驗,且每學期定期舉辦教師升等說明會,加強宣導相關規定。

    且本校人事室網頁建置教師多元升等專區,彙集相關法規、表單,經驗分享簡報、教學書刊及他校教學實務相關研討訊息,俾利教師瞭解相關資訊;彙整台大、清華、交大、中央、成大、政大及台北大教學績優或教學傑出獲獎教師名單,完成建置教學升等審議專家人才資料庫,並持續不定期更新資料庫內容,以提供教師相關資訊。

(四)科技輔助、創價學習

本校教學資源中心教學科技推廣組以建置及推廣應用於教學的科技事務為目標,提供本校師生數位習平台、數位教材製作、數位教材軟硬體、數位影音素材以及數位教材製作諮詢、重要訊息流通等服務,歷年推動成果如下:

1.建置影音資訊站

    為提升校內重要訊息之流通率,本校於102年進行兩校區影音資訊站之建置規劃與評估,翌(103)年上半年起整合兩校區電視硬體設備與推播系統,並於103學年度第二學期開始進行兩校區訊息同步推播。系統推播內容以校務、教學卓越計畫、北一區區域教學資源中心等訊息以及活動資訊、主題教育宣導為主,自102學年度迄106學年度第一學期止,各年度之推播件數逐年攀升,分別為262件、376件、418件、396件、180件,累計共1,632件。且透過兩校區校園影音資訊站之建置,除可有效且快速地提供校內師生各類重大校園訊息和活動資訊外,亦能減少紙本海報印刷量,達到無紙化、環保之功效。

2.建置虛擬攝影棚

    影音素材製作型態近年變化快速,各類支應行動裝置之影音規格及器材不斷推陳出新,為能支應新式數位影片拍攝需求,本校於104年完成虛擬攝影棚建置,並引進專業數位虛擬影棚Live製播系統與專業讀稿機,同時依錄製需求陸續強化硬體設備,如添購三合一電動布幕、改善空間燈光設備、空調設備等。

    此外,本校亦配置專任人員,協助老師進行數位課程製作,讓課程內容更加豐富與專業,提升老師製作數位課程之意願,推廣學校磨課師之課程製作,並提升學生學習動機,深化學習資源效益。自建置完成後,已協助多位教師、同仁進行遠距教學、補救教學、磨課師影片、講座工作坊等影片錄製拍攝,如105年7月首部磨課師課程影片開始進行錄製,攝錄過程運用中高階DV攝影機及專業數位虛擬影棚Live製播系統,協助4位教師製作影片教材(東方介德老師、章忠信老師、莊秀美老師、吳牧恩老師),106年已完成東方介德老師「MVP夢工場-籃球技術訓練」、章忠信老師「大家來練著作權」2門課程的拍攝,莊秀美老師「社會工作史」、「老人福利政策與法規」、「老人社會工作實務」、「老人社會工作專業倫理與老人權益倡導」4門課程於106年8月開始進行錄影製作,預計107年7月完成。截至106年至11月底,虛擬攝影棚共計錄製344支影片。

3.建置未來教室與同步遠距教室

    隨著時代改變,學習型態也隨之悄悄轉變,於課堂中,教師扮演的角色不再是傳道、授業與解惑,更多的是與學生的知識討論,教學相長,以及學生同儕之間的互動學習。秉持著這般的信念,本校自103年起於兩校區各建置一間未來教室,該空間具備可靈活分組之移動式桌椅、網路即時回饋、多角度投影等特色,可有效促進師生互動,並提升學生學習成效,自建置以來課程排課數雙溪校區70門、城中校區73門,總計143門。

    本校同步遠距設備設於96年時初步建置於城中校區5213教室,並同時將該教室改裝為可拍攝影片之場地。因網路系統與攝影器材不斷翻新,使該場地之設備器材快速落伍,使用情形逐步降低。故自103年起,本校引入新一代之同步遠距系統,並逐步於兩校區設置遠距教室、討論室與講堂,使兩校區之間課程開設得以透過同步遠距方式進行。現行完成建置,具有同步遠距能力之場地兩校區共八間,包含雙溪校區:D0501教室、R101(普仁講堂)、R0108(貴賓室)、R0205未來教室,城中校區:2227(會議室)、5213教室、5216教室、5614未來教室。遠距教室平日除提供遠距教學課程使用外,其餘時間亦可依校內規定申請借用,作為演講、會議和活動使用,對於推廣同步遠距課程,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4.優化數位學習系統

    科技日新月異,行動裝置興起,Android、ios、mac等非windows系統之操作平台,現已成為個人資訊設備的主流。本校96年建置之「網路學園」系統,因限用IE,已不敷時代需求,為能提供跨平台之數位學習系統,自103學年度起,本校教學資源中心建置「Moodle數位學習平台」,取代日益老舊且操作不便之「網路學園」。Moodle系統自104學年度正式營運後,系統使用率逐年上升,目前總瀏覽量已超過二千萬次,以106學年度第一學期為例,截至106年11月27日止,半學期之瀏覽量已超過371萬次,使用者達 12萬人以上,同時在線最高超過600人,平均每日使用人數近6,000人。

   Moodle為open sourse的線上教學系統,且可依需求自行進行客製化處理,不但可節省軟體購買經費,亦可降低系統風險及維護成本。而本校之自製客製功能包含:「修改點名模組」,增加學號快速收尋缺席學生名單,取代以往的紙筆作業;「新增成績匯入功能」,串聯本校Moodle與校務行政資訊系統之成績登入功能;「新增歷年成績查詢」,方便學生於系統上查找歷年修課資訊與成績。

    此外,於平台服務推廣部分,平台提供兩種類型的使用手冊讓教師、助教參考。網頁版操作手冊中使用圖片和文字搭配解說;影片版則以平台功能實際操作的影片,協助老師、助教能夠了解如何使用平台功能。且每學期至少舉辦兩場「Moodle平台操作說明會」,會中除了介紹平台的基本功能操作外,也開放現場Q&A時間,透過不同系所的教師討論交流,並提出使用時所遇到的問題、分享操作平台的心得和提出對於平台的建議與意見,作為未來平台版本升級精進的參考意見。103年共辦理7場說明會,共計186人次參與、104年共辦理13場,378人次參與、105年共辦理8場169人次參與、截至106年11月共辦理5場100人次參與,累積已辦理33場說明會834人次參與。平台操作諮詢部分,除了傳統的電話諮詢外,也提供線上Google表單填寫問題回報,加速解決全校師生於平台所遇到的各種問題。歷年諮詢案件數為103年53件、104年515件、105年266件、截至106年11月465件,總計累積1,764件諮詢案。

5.提供各類數位教材製作支援

    提供Camtasia螢幕錄製與剪輯軟體給教師使用,教師可透過Camtasia軟體在筆記型電腦與桌上型電腦打開教材投影片錄製成教學影片,並將錄製好的教學影片剪輯後轉檔輸出為數位教材。Camtasia軟體自102年起開始採購30套,教師使用程度熱烈,103年起截至106年每年採購20套軟體,以供有興趣製作數位教材之教師使用。

    此外,為支應老師錄製教學影片需求,教學科技推廣組持續提供攝影器材外借與數位影像素材圖庫,並每年陸續汰換舊有器材,購置較高單價新器材,如DV高畫質4K攝影機、藍芽無線麥克風、筆記型電腦、簡報筆、影片製作用筆電等。並因器材外借服務使用量大,故於103年開發線上借用系統,各年度之器材借用人次與使用數量(含配件)為:103年度111人次,借用588件;104年度333人次,借用2,461件;105年度580人次,借用4,826件;106年度截至11月底,共116人次,借用1,216件。

學生面

(一)成效追蹤、優化學習

為有效掌握學生就學期間之學習成效與教學品質,進而達到教學卓越的理念,由教務處、學生事務處、教學資源中心等單位共同合作,建立一套以學生為導向的「學生學習成效長期追蹤機制」,從新生入學至應屆畢業,逐年進行追蹤調查。期透過長期性、全面性的問卷調查評估,瞭解學生個人之基本能力特質、就學適應、課程與活動參與、學習成效、教學品質滿意度、職涯發展等各方面改變歷程,以作為學生自我學習成效檢核暨滿意度調查,以及學校整合學習資源、掌握教學品質之參考。

1.研擬各階段學生學習成效調查問卷

本校研擬各階段學習成效問卷前,先進行國內、外有關大學生學習成效、適應發展等相關議題之文獻探討,根據不同階段學生之學習情況,設計不同調查功能:入學新生問卷係背景與需求調查、大二學生問卷為學生適應與發展調查,大三學生問卷調查學生活動參與情形,應屆畢業生問卷調查學習滿意度。擬定問卷初稿後,邀集校內相關單位召開會議,評估題目之適切性,並邀請學生代表進行試題試作並提供意見,後續進行信效度檢測,以修訂、調整問卷內容。

2.持續進行各階段學習成效問卷調查

每學年定期以普查方式進行各階段學生學習成效問卷調查:入學新生問卷安排於「第一哩新生定向輔導活動」調查;大二學生、大三學生問卷安排於每學年度第一學期開學後三週內,由各學系自行安排時間進行調查。應屆畢業生問卷則於第二學期期中考週至學期結束期間進行調查。

本校推動學生學習成效追蹤機制至今已邁入第八年,目前已累積106學年度新生;105學年度入學新生及大二學生;103、104學年度入學新生、大二學生及大三學生;99~102學年度入學新生、大二學生、大三學生與應屆畢業生等,共計25份問卷調查數據(超過51,000筆樣本資料),調查結果提供教學與行政單位,作為學校課程教學調整、資源分配與改善服務措施之參考。

3.學習成效問卷調查結果回饋學系

學生學習成效問卷調查內容除共同題項外,亦邀請學系提供該系自訂題項一併進行問卷調查,內容涵蓋學系教學目標、學習情形、專業能力發展、課程設計等。此外,更在大二學生、大三學生以及應屆畢業生問卷特別增列課程規劃滿意度題項,調查結果即時回饋於學系,進行課程調整、設計,經三級課程規畫委員會審定後,以產生符應學生學習需求之課程,健全問卷調查回饋機制。

4.重新檢視並修訂學習成效調查問卷

本校學生學習成效之新生、大二學生、大三學生與應屆畢業生四階段問卷,依學生學習與發展情形訂有不同調查功能與架構,然以縱貫面觀之,較少系統性題組的貫穿連結。本校於104年度建置校務資料分析中心後,聘請洪永泰教授為顧問。洪顧問針對103年度問卷調查資料進行全盤檢視,並於105年度進行調查資料之驗證型因素分析,以確立各階段問卷長期追蹤項目為目的,有利於結構性題組之調整。本校依洪顧問之建議調整與修改各年級問卷,並立即於105年度正式進行調查。說明如下:

1)確認長期追蹤項目

除原有能力自評(含計畫能力、競爭力及英文能力檢定等)題組外,重新檢視各階段問卷題項並予以分類,將經濟來源與開銷、日常作息時間、人生目標、生涯規劃、適應學習、課外活動、預期畢業後想從事的職業、教學與服務滿意度等題項,以及新增之網路使用行為題項,列為系統性長期追蹤項目,藉由各階段問卷資料分析與比較,以期更有效瞭解學生在學期間各方面改變之情形。

2)搭配教育部UCAN平台之共通職能

原本在各階段問卷中「競爭力自我評估」涵蓋基本知識能力、學科核心能力、外語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20項能力,過於繁雜、難以建立與各大學互相評比之標準,故參考教育部UCAN之八大共通職能指標,重新整合為共通能力、專業能力、溝通表達、持續學習、人際互動、團隊合作、問題解決、創新、資訊科技應用、工作責任與紀律、抗壓性等11項能力指標,以利資料後續分析與評比。

3)調整問卷調查內容

為改善各階段問卷調查面向龐雜、資料處理散亂之問題,依其調查目的進行題項整合與題型調整,以建立更具結構性的題組。新生問卷原有81題,修訂後為56題;大二學生問卷則由117題調整為119題;大三學生問卷從104題整併為90題。

(二)掌握數據、驅動決策

本校於104年正式成立「校務資料分析中心」,由校長擔任中心主任、副校長擔任中心執行長,並透過與全校各相關單位的協調與合作,達成學校數據收集、轉譯、彙整及分析以協助學校高層做出以證據為本的決策以提升校務營運競爭力。

中心依功能與任務分為「資料蒐集及處理組」、「資料分析及決策組」兩組,進行「校務資料蒐集、挖掘與保存」、「校務決策支援系統建置及維運管理」、「校務資料分析、決策支援、研究議題設定及規劃未來分析之目標」、「全校性資料內容解讀,多面向分析與求證及決策方案研擬與建議」等工作。中心人員除了本校職員外,亦遴聘校外專家學者擔任「顧問團隊」,以確保中心運作及產出之制度化與品質一致化。運作成效有:

1.校務決策支援系統開發與建置

    本校已於104年建置「EXALEAD教務資訊智能平台」,並完成「入學與在校成績分析」、「教學評量問卷」、「招生預警分析」、「雇主滿意度調查分析」、「課務分析」、「學生學習成效問卷分析」、「畢業生流向調查分析」、「全國註冊率分析」、「課程滿意度問卷」及「UCAN分析」等10項校務資訊分析模組,截至106年11月止之索引量已達1,400萬筆。

   105至106年則針對第二階段學務、社資資料進行系統模組開發,截至106年11月完成之校務資料分析模組包含:「新生普測人數分析」、「十種困擾分量表分析」、「新生體檢分析」、「特教生分析」、「經濟弱勢人數分析」、「經濟弱勢學習狀況」、「校內工讀分析」、「社團分析」、「個人經歷分析」、「活動分析」、「住宿申請」、「住宿分析」,並將第一階段教務、校友資料系統內的「UCAN分析」細分成「職業興趣分析」、「職場共通職能分析」、「專業職能分析」等15項,索引量已達280萬筆。

2.進行校級問卷統整

    校務資料分析中心於104年9月聘任洪永泰教授擔任顧問,協助進行校級問卷整併及分析事宜。104-106年度洪永泰顧問運用校務資料分析中心彙整問卷資料,並串接學年度結束時施測的學生學習成效調查資料統計分析,進行資料分析提供「99-103年度學生學習成效問卷調查之整合分析與評估」及「104年度學生學習成效問卷調查」二份學習成效校務年度報告,同時建議全校性學生學習成效總體報告應含括下列主題:「學生基本資料」、「學生如何進了東吳」、「學生的學業成績」、「校園生活」、「適應與學習」、「課外活動」、「各種能力與通識課程」及「競爭力的自我評估」、「跨年度調查的比較:學習成效的追蹤分析」,故本校參考其意見,進行103、104學年度校級問卷全盤檢視,並確立各階段需長期追蹤的問卷構面與其測量題目。目前業已完成105年度實施新版問卷第一次調查,預計於106年度回收第二次調查結果,並進行信、效度與因素分析以瞭解改版後問卷的一致性及有效性。

3.辦理培訓課程及講座工作坊

    藉由開設資料運用訓練課程、系統實務操作課程和辦理校務研究相關演講,培育具分析資料能力之校內師生、同仁,如105年6月23日開設大數據視覺化分析工具(Tableau軟體)應用教學課程,以視覺處理方式來進行數據分析,使用者將不再受限於程式之編寫。105年11月17日,邀請視覺化資料分析專家鍾哲豪(Ray)蒞校,進行視覺化資料分析運用經驗分享講座,使本校學生與同仁透過軟體的分析與應用,進一步了解資料的價值。106年11月29日開設大數據視覺化分析工具(Tableau軟體)應用教學課程,藉由視覺化之處理方式來進行數據分析,使用者將不再受限於程式之編寫。106年10月17、18日邀請2017年新加坡電腦學會年度資訊科技專業人士獎得獎者林有立(Lim, Woo Lip)博士蒞校,以「數據驅動的進化An EvolutionPowered by Data」為題進行兩場公開演講,兩場次共計184人次參與。

    此外,為強化校際交流,亦於105年4月26日辦理「大數據校務研究機制的建置與系統開發」暨「巨量校務分析合作方案」經驗分享會,共計71校212人參與會議。106年6月29日舉辦「2017高教策略創新與校務研究之應用研討會」,共計56所學校170人與會。

4.進行校務資料分析(以多元入學的學生來源差異與入學後的表現差異為例,摘錄分析結果)

根據99至101學年入學學生的校務資料顯示,本校申請與指考入學的學測平均分數較繁星為高,但卻有較多的低離群值,這可能是後二者為補足缺額所造成的現象。而入學時學測成績較低的繁星學生,入學後反而表現最好,申請次之,指考最差。三種入學管道的在校成績順序並未因是否納入低離群值而有所改變。在控制學測成績後,繁星領先指考的幅度反而擴大,但申請領先指考的幅度大幅縮小。因學測分數與入學管道的選擇有關,且通常與申請呈正相關,與繁星則為負相關,模型因遺漏學測變數,可能造成申請係數高估,而繁星係數低估的現象。

在給定學測分數下,明星高中學生在東吳大學的學業成績其實比較差。因此,可以推測繁星入學學生成績好的原因是更投入學習。至若繁星入學的學生會更投入學習的原因有三:第一,繁星僅允許一名學生被推薦到一所大學的同一學群,所以繁星生必須很謹慎地挑選與決定校系,挑選的過程就必須先瞭解自己及未來職涯的發展,以及瞭解特定大學的學系特色究竟是否適合自己,因此他們所挑選的校系必定是他們希望投入學習的專業。第二,繁星生還必須得到學校的推薦,因此,除高中學校的介入輔導,父母也會從中參與孩子的職涯選擇,所以校系的選擇也會得到學校與父母的認可與支持。這種獲得三方支持的志願,形塑錄取前的期待,一旦被錄取,就會更加珍惜。第三,繁星推薦生在高中就有良好的學業表現,因此也才會被學校推薦,表示這些繁星生在高中就有良好的讀書習慣、有效的時間分配,以及長期保持名列前茅的企圖心與榮譽感,這些可能都是繁星推薦生在學測分數較低,而入學後學業成績卻較佳的原因。然而,繁星人數通常是入學人數最少的管道,東吳大學在100與101學年的繁星入學比例只有5,因制度上的設計,繁星無法做大幅擴充,如果做大幅擴充,可能也失去了高中推薦的意義。

    申請生的在校成績微幅優於指考生,統計上僅達邊際顯著(10),申請生成績表現不如繁星生有幾種可能原因。首先,因為並未獲得學校的推薦,他們在高中的成績表現可能不似繁星生在高中的表現良好而穩定,因此也就沒有前述的良好的讀書習慣、有效的時間分配及名列前茅的企圖;其次,申請生有多所校系可供選擇,不須「定情」於單一校系,所以不似繁星生在錄取前對單一校系有較高的期待。這項因素也可能使申請生並未對單一校系及該專業有充分的瞭解,這些申請生所就讀的高中與他們的家長也不似繁星只能選擇單一校系時,須對特定校系有充分瞭解,因而無法提供充分的參與及協助。指考入學的在校成績最差,其實並不太令人意外,也與其他學校的校務資料結果吻合,畢竟消極被動分配到不是自己感興趣的科系是有可能放棄或僅以消極的態度取得學位。

(三)同儕協助、教學輔助

本校自97年起推動隨堂教學助理制度,其目的為提升教師教學品質與學生學習成效。因此,為瞭解隨堂教學助理實質執行之成效,本校透過蒐集多方統計數據資料(如:歷年「教學助理執行成效評量問卷」、「課堂滿意度評量問卷」等)進行分析,並以此作為隨堂教學助理制度改善之參考依據。

1.97-106學年上學期隨堂教學助理補助情形:從歷年資料來看,教師確實相當需要教學助理的協助,每年度雖視教育部補助經費不同,所能補助的教學助理名額相對略有調整,但總體而言,本校教學助理的補助課程數及人數均逐年上升,各年度補助情形如下:

學年度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學期

課程數

15

22

55

55

66

51

147

141

166

137

81

82

104

127

165

175

200

187

200

助理人數

15

22

64

60

80

60

171

147

160

135

88

89

112

128

157

182

205

200

205

2.從課堂反應問卷瞭解教學助理影響力個案討論:從個案分析得知,無論是【教師評量】或【學生自評(學習動機)】部分,因課程配有教學助理後,學生對教師認同和學習動機均有提升,特別於學習動機更有顯著提升。(以下提供三個個案分析結果)

3.98-105學年教師、學生、教學助理三方執行成效滿意度評量:從教學助理評量滿意度問卷統計結果,得知教師滿意度普遍高於助理自評,而助理自評又普遍高於學生滿意度。從此數據,可見隨堂教學助理對減輕教師教學負擔確實有幫助,然而造成學生對助理滿意度偏低的原因,仍有待探討,因這部分可能受到教師對助理的定義不同、指派的任務不同,進而影響學生對助理的看法與觀感。對於這方面的研究,將於106學年度下學期研議焦點訪談方式,以深入瞭解其中原因並進行改善,各年度成效滿意度評量統計結果如下:

學年度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學期

學生滿意度(%)

83

80

80

94

92

94

92

90

79

94

92

82

85

85

80

80

助理自評(%)

85

71

80

89

87

89

80

84

86

88

88

86

85

84

84

84

老師滿意度(%)

94

95

88

95

98

96

94

94

96

94

94

92

94

91

92

90

 

其中,對於問卷分數較低的部份,也做了一些研究與推測,如:

(1)102-1的學生問卷滿意度明顯較低:推測原因為當學期首次從紙本問卷調整為線上問卷,填答方式可能造成影響。

(2)學生對助理執行成效滿意度逐漸下降:從105學年起均只有80分,推測原因有兩點,一為問卷題項調整,二為教學助理工作內容。

4.每學期辦理期初說明會、期中培訓課程、期末成果發表會,並遴選當學期特優與優良隨堂教學助理:為使助理瞭解本學期的權利與職責,每學期初辦理期初說明會,自97學年度至106學年度上學期共辦理22場次;並於每學期中依據教師與教學助理需求辦理期中培訓營,透過廣邀業界專家學者,以現代科技與教育新趨勢為主題,提供多元化、切合時代的實務技巧與經驗傳授,以強化教學助理的專業知能。自97學年度至106學年度上學期開設課程內容包括「簡報技巧」、「圖像表達」、「軟體應用」、「時間管理」、「雲端技術」、「口語表達與溝通」、「外語精進」、「影片剪輯」、「數位平台操作」、「教學助理經驗分享」、「卡內基訓練」、「創意思考」、「網路社群經營」等,總計助理培訓相關活動共計辦理超過58場次;最後,為鼓勵教學助理一學期的辛勞與付出,每學期末辦理期末成果發表會,自97學年度至106學年度上學期共辦理18場次,會議中遴選出當學期的特優與優良隨堂教學助理,並頒發獎勵與獎金以茲鼓勵與感謝。各學年度特優與優良助理遴選人數如下:

學年度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學期

特優助理人數

0

5

5

5

5

2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優良助理人數

6

5

5

5

5

4

7

12

20

17

18

7

7

10

10

9

13

11

 

5.2007年創立「東吳TA俱樂部」臉書粉絲團:為促進教學助理橫向溝通,除辦理互動式期中培訓講座外,亦提供線上交流平台,一方面方便且即時傳達隨堂教學助理相關訊息,另一方向提供教學助理們一個表達意見、互動的管道。目前累積粉絲人數已達545人。

(四)品德實踐、保障人權

自2000年陳水扁政府首度提出「人權立國」,以設立國家人權委員會,並推動國際人權法典國內法化為目標。即使自2000年起,已經過兩次政黨輪替,政府對於「人權立國」的立場宣誓並沒有任何改變。歷經各民間團體的長久努力,政府於2009年批准《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與《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兩公約,並通過施行法,使公約內容具國內法律之效力,並陸續推動其他國際人權公約的國內法化。雖然台灣並非聯合國成員,將國際人權法典國內法化後,使台灣的人權表現與全球接軌,增強國家的國際能見度。然而,國家人權報告制度的建立、與兩公約人權保障內容牴觸之政府法規修法等、檢驗國內人權狀況的國際審查,都考驗著政府及國內社會對於人權概念的理解與專業知識。2000年12月,東吳大學領先全臺各學府,率先成立專業的人權研究中心與教育單位─跨領域之人權學分學程,顯示本校早已預見到人權發展將為臺灣社會的重要趨勢,並更進一步於2008年創立人權碩士學位學程,期盼能深化人權的教學與研究,在學術及實務領域有所貢獻。

    「全球接軌、在地實踐」人權教育計畫之主要目標為透過和國外大專院校交流合作,提升學生國際視野,培養具人權專業之人才,並藉由國際學術交流,促進國內公司機構部門與國外機構的交流,提升學程及學校知名度。期間藉由辦理人權講座、人權知能營、國際迷你課程、人權周、議題培訓工作坊及出版人權通訊,邀請國內外知名的學者探討重要的人權議題。各式各樣多元的活動,讓學生能學習到課堂以外的專業知識,並在活動過程能進一步瞭解國際情勢、拓展全球化的視野,更為未來國際合作提供一個良好的平台。歷年執行成果重點如下:

1.開設國際迷你課程

    自2007年起,本校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與人權學程廣邀國際知名學者講授國際迷你課程。國際迷你課程的特色為議題聚焦、時程密集、小班結構,因此能夠討論與授課並進,具專業性及活躍度課程。此外,受邀講者多以英文授課,有助於提升學生的英文能力。除此之外,迷你課程受邀的講者不僅有紮實的人權理論基礎,大部分也具有豐富的人權實務經驗,在國際迷你課程之外,亦積極安排各種與談或論壇活動,提供政府官員及非政府組織工作者進行國際間人權實務經驗交流的機會。

    截至106年為止,受邀講授國際迷你課程的國外學者共計14名,主題涵括國際法、兒童權利、政治與公民權利、司法制度、少數民族與宗教自由、移民與移工、社會運動、氣候變遷治理等各種多樣的主題。國際迷你課程的參加者不僅有校內外的學生,近年來,也有越來越多在臺灣交換的外籍學生,慕名而來參與國際迷你課程,提升自己對國際情勢的理解與視野。

2.舉辦「人權周」活動

    因應每年12月10日世界人權日,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與人權學程皆會固定舉辦「人權周」活動,不僅關注全球人權發展情勢,也關心台灣社會發展的現況。活動內容包括展覽、影展、座談、人權聲援等,藉由人權教育推廣,培養學生的人權關懷。歷年人權周辦理主題有:2004年「聲援西藏僧人丹增德勒」、2005年「移工不是奴工」、2006年「赦緬:看見被遮蔽的緬甸」、2007年「種族屠殺奧運會@達佛」、2008年「世界人權宣言六十週年」、2009年「中國,被壓制的聲音—維權.西藏.新疆」、2010年「世界100反死刑海報特展、人權音樂趴、東南亞人權系列影展」、2011年「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十周年特展」、2012年「小農夫X小金剛的逆襲─在變電箱與餐桌上尋找正義」、2013年「東吳人權電影週」、2014年「國家不義,與民爭地」、2015年「轉型正義」、2016年「鬱獄寡歡-台灣監所的現況與未來」、林文蔚畫展、2017年「愛無礙」。

3.辦理人權知能營及培訓工作坊

    自2012年起,人權學程於每年暑假期間舉辦人權知能營活動,藉此機會帶領學生參訪臺灣各地的人權景點,關心臺灣這塊土地上所發生的社會不正義,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公共討論與人權價值的思辨。主題包括:2012年「台灣轉型正義」、2013年「上山聽人權(原民議題)」、2014年「桃園環境正義之旅」、2015年「司馬庫斯─部落文化與微型經濟」、2016年「在地空間經營與青年返鄉」、2017年「台北人權現場」。

    此外,為強調學用合一、強化學生未來職涯發展、與培養人權專業人才,人權學程於106學年度教學創新試辦計畫中,創新推出人權種子培訓工作坊:「人權饗宴─我的人權之路」活動。此次活動之目的,在於培養學生在非政府組織或非營利組織工作的內容與經驗,並盤點出學生認為人權工作者應該具有的專業知識有哪些、思考學程課程可以如何改善,強化學生未來投身人權工作的實務能力。

(五)擴充資源、厚植根基

圖書館肩負著支援本校文?、?理?、?外語?、?法?、?商、巨資六學院?及?23?系所?教學研究與推廣學術之重責大任?,為支援師生教學、研究及學習所需圖書資源與閱讀環境?,本校圖書館透過校內經費與教學卓越計畫經費之挹注,歷年來於厚植學生閱讀軟實力之重要成效如下:

1.建置智慧型動態連結平台

透過動態連結系統之OpenURL功能,直接串連至所要查詢的「目的文件」(Target Document)。使用者可從不同類型的資料庫,如OPAC、書目型資料庫、期刊目次資料庫、電子期刊等,透過單一檢索來查找資料並能直接連結至文獻全文、文獻傳遞服務系統、館藏目錄、聯合目錄或搜尋引擎等。徹底將電子資源及服務以「無縫」方式串接,達到師生使用館藏資源最大的利用效益。

2.強化核心特色館藏

精實各院核心特色館藏,如100年度網羅晚清人文館藏,購置《晚清四部叢刊》2-6輯,102年持續增購入館《晚清四部叢刊》7-10輯,搭配本校完整典藏「四庫全書」系列圖書,包含《四庫全書珍本》、《四庫全書薈要珍本》、《文淵閣四庫全書》、《文津淵四庫全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四庫禁燬書叢刊》、《四庫未收書刊》及《續修四庫全書》等,深化四庫特色。另100年起為突顯外文兒童文學特色,購置650冊青少年及兒童文學研究資源,且102年依計畫購入原爆文學類圖書20冊,分別為《日本原爆文學全集全15卷》與《竹西寬子著作集全5卷》,法學、大陸法及國際法三大主題專書57冊,強化本校法律館藏書籍深度與廣度。

3.深耕數位教學資源

購置書目管理軟體工具,提供學術研究利器,並購置有關法律資料庫,如「法源資料庫」、「中國法律知識資源總庫」等,與人文重要資料庫「JSTOR V」,讓JSTOR Collection數位資源得以完備。歐美文學方面,持續訂購「Literary Reference Center」與增購Gale出版之「Literature Resource Center」,提供線上全文資源。

4.活絡學生職場資訊資源

為深植本校學生職場競爭力,102年購置相關培植研究菁英人才、跨領域學科與職能培訓之圖書,並廣為蒐集採購各種考試證照用書、語文檢定與論文研究等參考用書約1,120冊,後續搭配圖書館設計之各種畢業與職能相關推廣活動如舉辦「上榜秘笈-考試類用書展」等,引薦各類強化職能用書。

(六)生涯領航、擘畫志向

本校生涯發展中心於106年度與校友企業合作,建置「東吳人就業實習平台」,除正式職缺外也藉以宣導職場實習機會,平台同時配合校友資源、政府規劃,並同步進行實習體驗計畫,鼓勵學生參與職場實習,同時針對無學分的興趣實習與選修學分實習,藉由補助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並與學院合作,開拓多個NGO組織與政府單位,洽談實習工作,安排學生前往實習,例如馬來西亞人民公正黨、考試院、考選部、中華經濟研究院、國內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台灣冤獄平反協會、法律扶助基金會和國際研究院文教基金會等機構組織。本年度(106年)7-8月暑期無學分與選修學分實習人數達228人,相較於105年123名學生參與,成長率為185%。

在國際參與部份,透過中心募集、政府計劃、學系合作與校友資源,106年度共71家海外企業提供實習職缺,如越南昶勇企業股份有限公司、日本藤田觀光株式會社、上海證券交易所、大陸各家知名銀行等,相較105年20家海外企業成長近4倍,學生海外實習計有107名,相較105年25名學生參與,成長率達328%。

針對流向調查作業,生涯發展中心執行重點及執行成效說明如下:

1.由各學系推薦工讀生,組成電訪團隊,強化各學系與畢業校友之聯繫,藉對學系的認同讓受訪校友感受母系的服務與關心。

2.增加東吳人校友APP的線上填答,主動針對畢業一、三、五年校友進行推播,讓校友藉不同行動載具能於線上完成問卷。

3.增加線上問卷填答機制,讓工作忙碌的校友可於空暇時段自行上網填寫。

4.藉由學系在社群媒體與校友的互動連結,提高校友的回填率。

 

透過上所述執行方法,本校106年流向調查辦理情形如下:

學生畢業年度

執行問卷數

回收率

備註

畢業一年:104學年度(105級)

3,343份

80.12%

相較於105年回收率60.28%,成長20%

畢業三年:102學年度(103級)

3,456份

72.42%

相較於105年回收率57.71%,成長15%

100學年度(101級)

3,418份

63.06%

首次實施

足見透過多元填寫管道與動員學系支援電訪工讀生的改進做法,具有明確成效。

課程面

(一)課程再造、學用合一

為落實學用合一,輔導學生轉銜職場,本校各學院透過課程改革,增加實務型課程,以培養學生實作能力,歷年堆動機制與成效如下:

1.協助學生至業界(見)實習

本校理學院近年來,積極與業界合作。例如數學系與經貿聯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進行合作,安排學生進行參訪,並提供實務開發課程名額給本系學生參加,並與生涯發展中心合作辦理兩種證照輔導課程:「期貨商業務員」與「證券商業務員」,協助參與學員報考證照;物理學系加強學生實務經驗並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課程內容朝新路向及全方位性來建構,教學研發中心目前正與神研科技合作,規劃推出三個學分的實習課程,內容主要為感測器的創作與數位化的內容,邀請對方專業人員指導學生,完成創作的作品,已經在105年度完成開設實習課程。化學系藉由參訪及接觸的機會,與「中化製藥新豐廠」、「中石化頭份廠」、「瀚笙科技」等產業完成簽訂合作協議,提供學生「實務學習」機會,儲就學生就業能力。微生物學系95年起至今106年安排近60場學術演講及系友返校生涯座談,其演講領域規劃為生命科學相關新興研究主題、跨領域科學、食品安全及傑出系友研究等不同主題。參與師長與學生共計4,879人次,使全系師生能同步瞭解微生物生物技術相關領域之最新研究領域及目前業界實務現況。心理學系重新整合大學部和研究所課程,安排學生至企業實習或進行工商心理學相關專題研究,實習單位包含電通國華廣告公司、GfK捷孚凱行銷研究顧問有限公司、達芙妮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創異促動股份有限公司、IPSOS益普索市場研究股份有限公司、瑋育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微軟、創異促動股份有限公司、RTM泛旅遊等。另外並舉辦「工商實習發表會」、「心理系實習分享會-實習,能吃嗎?」、「知覺心理學專題演講比賽 – Pecha-Kucha Style」等實習分享活動或課程競賽,增進學生申請實習意願和相關能力。

而人文社會學院創意人文學程則是透過與臺灣動漫協會合作策展「海之傳說-媽祖」,從臺灣本土自製動畫電影看文化創意的實踐與人才培訓,讓學生們可以完整的一窺臺灣自製電影產業的面貌。政治系則是結合學院推動「國會助理工作坊」-【國會助理人才培育與就業計畫】,開設課程培訓助理基礎能力,輔以實作訓練,並於結束後提供優秀學生給予媒合助理工作的機會。

2.開設理論與實務課程

配合時代潮流更考量學校學術特性、教學資源與學生素質,學系近年來積極開設實務課程,聘請業師共同授課並且安排學生見習或實習,引導學生於修習期間考取有關證照,並持續開發適合學生實習之產業機構,邀請業界專家舉辦實務工作坊。除教學設計納入產業趨勢分析與參訪企業,鼓勵學生參與企業的見習計畫充分運用外部資源,亦可提供學生實務練習之機會。如理學院化學系開設之「產業論壇與職能發展」、「職場體驗與見習」2門實務課程,充實學生產業學習經驗,辦理「中石化頭份廠」、「中化製藥新豐廠」、「台耀化學」、「台美檢驗」、「台耀化學」等化學相關產業參訪活動並辦理模擬面試,提供學生檢視學習成效、減少學用落差,同時提供「基礎實驗及專題研究實驗課程」購置所需教學儀器,符合急速進步科技之腳步,打造優質學研環境,強化學生實驗操作技能與儀器操作能力,藉由新型儀器之實務操作讓學生與現代產業接軌,提升學生未來升學與職場就業之競爭力。微生物學系則於專業選修課中邀請近29位業師或學者現身說法,為學生講授各專題之知識與發展遠景,至今受惠學生近220人;心理學系購買業界規格的行動裝置型眼動追蹤儀,設置於知覺與學習實驗室中,除幫助學生學習與熟悉業界在行動裝置使用者經驗研究與設計的實際流程與做法,並且發展對於眼動追蹤的理論知識與技能,建立本校心理系畢業生在消費者研究、使用者研究與使用者經驗領域的就業競爭力。開設工商心理學相關理論與實務課程,並邀請業界人士進行實務技巧教學,為學生執行產學應用專案所需具備的mindset與skill set做準備。

此外,本校法學院透過舉辦模擬律師事務所暨模擬法庭競賽等實務訓練活動,以訓練法律系學生具有活用學識能力,培養法律實務工作人才。100-106年度共計40隊185人參賽,旁聽觀賽同學總計約莫300人;另舉辦企業與法務相關參訪行程,使學生了解企業內部運作情形以釐清其未來志向目標。102年參訪貢寮龍門核四廠、八里焚化爐、桃園少年輔育院、遠雄自由貿易港等,103年參訪新旺集瓷、奧美集團、統一開發集團、台北自來水廠、台北市政府法務局、台北監獄等,104年參訪法務部調查局、富邦金控公司、台北監獄等,105年度參訪空軍松山基地指揮部、台灣股票博物館、法藍瓷公司、桃園機場等。106年度參訪遠雄自貿港、台北捷運公司、逢泰物流公司、大同公司、台灣股票博物館等。

外國語文學院則是透過舉辦職涯講座,邀請畢業校友或業界專家到校分享其經驗,以增進學生對該領域之認識。如106年度英文系辦理「藝術村的想像與日常:藝術行政工作經驗分享」(張筱翎系友主講)、「移民官工作經驗談」(黃宣茹系友主講)、「英文系畢業生在國際運輸業的職涯發展」(林鵬良系友主講),日文系辦理「編譯人生」(周美鵑系友主講)、「認識筆譯與編輯」(林慧雯系友主講)、德文系辦理「留學德國」(DAAD德國學術交流資訊中心金郁夫主任)、「導遊行不行」(徐睿欣系友主講)。

人文社會學院則是藉由業師協同教學、企業參訪、講座活動與競賽之舉辦,強化學生之實務能力,辦理之活動如:「微電影工作坊」、「GIS數化競賽」、「雙溪金曲獎」、「雙溪金劇本獎」、「雙溪數位電子書創作競賽」等,其中,105年度辦理之「職涯規劃無縫接軌工作坊」則是藉由設計模擬面試環結,邀請業師擔任面試官,經由學生親身參與,使其更了解在職場上會碰到的問題與應對的方式。

3.增強學生論文修習能力與獎勵論文發表

為提高大學部學生修習論文意願,增強碩士班學生論文內容及加強論文生論文海報及口頭發表之訓練,學系每年均舉辦論文競賽,頒發大學論文及研究生論文獎學金。同時也鼓勵老師將指導研究生及大學部學生論文成果對外發表,不僅提升學系師生研究潛能,也因此提升學校及學系知名度。如:微生物學系自95年起至105年已發表300篇論文,包括期刊論文181篇,研討會議論文119篇。

4.推動服務學習融入課程

如物理學系舉辦「教學演示服務學習成果回饋活動」將「機器人營」與「普物實驗之自製實驗」服務學習回饋於北區家扶基金會扶助的國小學生,改善服務學習課程的效果。以教學研發中心整合3D列印技術,研發演喻教材,舉行家扶兒童夏令營、偏鄉服務等相關演喻教學活動,訓練學生創作、表達、合作等能力,同時啟發其樂於分享與服務學習的精神。微生物學系於大一至大四實驗課程中加入雙溪巡守志工活動,透過學生四年親身力行對河川進行水質分析及底棲生物觀察與檢驗,完成守護河川山林之目的,97年至105年共計有學生1,637人次參加河川巡守。微生物學系巡守隊成立至今,除獲電子與平面媒體多次報導外,並獲得台北市環保局「101年度北市水環境巡守隊評比」第一名,又獲環保署評定為全國優良水環境巡守隊。102年度受邀出席臺北市政府「臺北新『企』力,熱心公益企業志工表揚活動」,被推薦遴選為績優「企業志工」。

又如本校法學院自102學年度起開設服務實習課程,碩士班一年級於第一學期開設「法律服務實習」2學分選修課程,學士班三年級於第二學期開設「法律服務學習」2學分選修課程。103學年度暑期(104年8月)並加開「法律實務實習」課程。碩士班「法律服務實習」課程推薦學生至台北地方法院實習,每位學生會依據其組別分配不同的指導法官,每學期64小時,每週兩個半日共計8小時並進行八週,不拘泥於本課程表定之時間。預定實施期間為每年11月至12月,或由指導法官與學生協商,選課之學生依據自己組別或者是興趣,由台北地方法院安排民事庭、刑事庭或使是行政法庭之法官指導。受指導者可在法官指導下,實際接觸的案件的卷宗等,有助於同學了解實務狀況。

學士班「法律服務學習」課程為推薦學生至合作之機關團體擔任志工,每週安排4個小時,一學期72小時,至各機關擔任服務及見習工作。本課程雖排定於周四1-2節上課,但除第一次上課與第二次上課必須要於教室上課,其餘服務時間由各團體安排,無須上課,目前簽約機構計有「法律扶助基金會」、「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104年起暑期加開「法律實務實習」課程,選課學生前往法務部法律事務司、法制司、檢察司、行政執行署台北分署、外交部領事事務局、財政部關務署基隆關等機關實習。105-106年前往台北地方法院、法律扶助基金會、環境法律人協會、財團法人司法改革基金會、法務部法律事務司、法務部檢察司、法務部保護司、法務部法制司、法務部國際及兩岸法律司、行政執行署臺北分署、臺北市政府法務局、新北市政府法制局、外交部領務局、健保署企劃組法制科、金管會法律事務處、金融消費評議中心等共計16機構學習或實習。106年度於法律學系碩士班增設「財經法公益服務實習」課程,至金融消費評議中心實習。

人文社會學院師資培育中心於106年度與社區學校進行專業課程之服務學習活動,讓師資生逐步瞭解當地社區文化脈絡以及學生學習需求逐步瞭解,並對這些社區學生產生進一步關懷與陪伴之情,經由參與服務學習過程中培養其公民精神,並將課程與現場實作接軌增進教學專業之能力。總計參與的大學生計51位,受服務的國高中生計183位,參與的校外業師計10位,完成10個組別服務學習方案。

5.設立各類法學研究中心

本校法學院法律學系下分設民事法研究中心、刑事法研究中心、公法研究中心、英美法研究中心、梁鋆立國際法研究中心、財經法研究中心、基礎法研究中心、科技暨智慧財產權法研究中心、中國大陸法律研究中心、財稅法中心等共計11類大專長領域,每學年度各專長領域開會1-5次討論下學年度各領域內各班別師資及課程安排、學分數設計等事宜,並舉辦專題演講、座談會、研討會及教學會議等。法學院自102學年度起陸續設立跨領域研究中心:工程法律研究中心、法律與宗教研究中心、醫事法研究中心、邊境管理法制研究中心、民族法研究中心等,專就各中心主題結合民刑公法等進行專題演講、座談會、研討會等學術研究。106年11月24日新成立人工智能法制研究中心,以建立一個產、官、學之溝通平台,並跨越公、私法、國際及內國法領域之研究單位,持續深耕各項世界趨勢所產生的新興議題的法律規範與建置,提升我國相關法制研究之質與量,更進而就新興議題之未來發展預為相關法制構想及規劃,引領研究方向。

(二)展望未來、培育人才

為培養跨領域之資料科學與巨量資料分析人才,本校掌握趨勢,瞄準未來,跨學系合作,首創成立「巨量資料管理學院」,培養符合企業需求的巨量資料領域專業人才,並自104年起招收學士學位與碩士在職學位學程新生。該院課程以培養學生具備「資料分析」、「資訊科技工具運用」及「巨量資料應用」三大能力為規劃,「資料分析」部分以資料科學與巨量資料為課程內容,強調學生運用資料分析方法,轉換為情報以預測未來環境之技術;「資訊科技工具運用」課程,主要讓學生透過資訊科技工具的操作與運用,提升分析資料的技巧並學習資料視覺化的能力;「巨量資料應用」則為專業領域的應用,透過教師與學生成立具有提升學習成效的資料實驗室,提供學生專業領域的學習應用經驗,以縮短學用落差。

    資料實驗室於強化實務課程與產學合作機制之前提下,規劃三個層級的培訓設計,第一層係針對大一學生,以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為課程設計軸心,開設「Web Programming」、「Python Language」、「Data Analysis with Python」等課程,並與PyLadies、RLadies、LTUX、WWC等單位進行課程合作,旨在培養學生資料分析基礎能力,同時透過問題或情境誘發學生思考,並建立學習目標,使其在處理問題時,精進資料分析的技能。第二層係以大二、大三學生為主,以專業導向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為課程設計軸心,透過與業界合作,引導學生藉由自主探究與合作解決問題,從而學習潛藏在問題背後的知識,養成解決問題的技能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並增進數據分析能力,本階段將與LinkedIn、urAd、富蘭克林、MagnaInformation等單位合作。第三層則係針對大三以上學生,以主題式學習(Phenomenon-based Learning)為課程設計軸心,透過主題式學習以及由不同領域之教師擔任顧問角色,培養學生的跨界力,並讓學生能透過實際案例,探索真實世界的各種現象,思考因應社會挑戰的可行辦法,以發掘自身潛能,激發其未來必備的關鍵能力。

其他特色面

(一)寰宇國際、放眼世界

為因應全球化發展之趨勢,增進學生國際化交流經驗,拓展國際視野,提昇學習動機,進而促成主動關心國際訊息及變化,培養具有國際觀競爭力之學生,除提供多元赴國外學習交流管道,本校國際與兩岸學術交流事務處自98年度起設置「東吳大學教學卓越計畫學生赴國外研習補助要點」,並持續辦理國際文化名師系列講座,藉由不同講者分享各式主題,希冀藉此鼓勵學生赴國外交換、參加國際競賽、學術研討會等學術交流活動,本校學生赴國外研習交流人數更因教育部計畫經費的挹注而有所成長。歷年成效如下:

1.規劃長短期交流活動,創造「溪城講堂」經典課程

為達到國際學術交流之目標,本校國際與兩岸學術交流事務處亦辦理各式短期研習活動,包含海外研修專題項目、寒暑期各式營隊,東吳大學溪城講堂暑期研習班等,讓本地生與境外生藉此交流項目不僅達到學術交流之效益,更讓學生前往不同國家親身體驗當地文化與風俗民情,深入了解該國家之文化,亦強化學生對於國際議題之敏感度。

2.參與國際組織與社群融入

積極推動與國外學術單位進行交流合作,例如參與國際組織,包括國際基督教衛理公會大專校院聯盟(IAMSCU)、亞洲基督教大學協會(ACUCA)、亞太衛理公會教育機構聯盟(APAMEI)、亞太大學交流會(UMAP)、亞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聯合董事會(United Board)等,並透過國際組織下的交換學生系統網路(例如MISEN),提供本校學生赴國外交流更多元的選擇,也為本校校園增添國際化元素。另,藉由國際組織相關會議,提升本校參與人員國際視野及專業知識、緊密連結本校與其他會員學校之情誼,進而創造更多跨校合作機會,以提供本校學生多元赴國外學習機會。   

3.建立系統化管理機制

除了提供本地生赴國外研習交流管道,對於來校之境外生,學生初來乍到之際,極需住宿、生活、選課等相關輔導,因此本處亦提供多元輔導之項目,建立境外生輔導機制,包含國際與兩岸事務志工招募培訓、辦理境外生相關輔導座談會與各式在地文化活動,例如期初迎新、泛舟、健行、水岸鐵馬樂春/秋遊,以及期末歡送會等活動,以藉此強化國際與兩岸事務志工之學習與輔導,並透過同儕交流之形式,達到境外生關懷輔導之效益。

4.建置全英語授課環境

為營造國際化校園學習環境,自98年度起開設國際學術課程,希冀藉此提升全校英語授課比例,更自104年度特訂立「東吳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教師全英語授課海外培訓補助要點」,鼓勵教師精進外語教學能力,針對曾於本校開設全英語授課課程,或欲於受訓後開設全英語授課課程之專任教師,以個人申請或學院推薦之方式甄選優秀教師,於暑期間赴澳洲昆士蘭大學語言中心(Institute of Continuing & TESOL Education)進行為期2週之課程培訓,透過本計畫經費之挹注,使得本校教師有機會赴海外精進英語授課教學知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