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內容 :

導師是大學校園內學生的重要他人,兼具教學、輔導與啟發多重角色,為發揮教育啟迪與引導功能,導師是具體結合校園學術事務與學生事務效能的重要橋樑。國內、外高等教育諸多校園師生互動實證研究指出-「師生在課堂內、外相處的質與量,是大學生學習成果評量的重要指標」;而借鏡美國學生事務專業工作準則(CAS),也發現「活絡師生互動」,就是促進教育影響實施成效良好的七項重要原則之首(Chickering & Gamson, 1991; Pascarella & Terenzini, 2005)。同時,國外學生事務研究亦指出,同儕是對學生學習影響最大的團體(Chickering, 1969; Astin,1993),國內學者張雪梅(1996,1999)、黃玉(1999,2003)亦分別實證發現,同儕互動是解釋我國大學生能力感、情緒、自主性、成熟人際關係及自我認同發展的最重要因素。

是以,為協助導師發揮輔導工作,促進學生學習與生活適應,在導師端部分:透過舉辦全校性不同主題之輔導課程,及與學院(系)合作舉辦相關會議與輔導研習,強化教師輔導知能,提升導師帶領班級、小團體或個別輔導活動之技巧能力與共識;在學生端部分:計劃辦理導師班級共同課程、班級同儕幹部訓練、師生班會活動、師生情感聯誼等,以活絡師生互動與情感連結。此外,規畫進行全校師生互動問卷調查,以具體了解校園師生氛圍,提供未來活動方案改進之參考依據。

預期具體成果 :

3-1-1落實學生輔導機制

計畫執行成果摘要 :

推動各式導師輔導研習,帶動學系導師參與熱誠與意願,投入輔導活力,提升輔導能量,強化校園輔導網絡。其中,「學院導師輔導研習」依學院需求差異設定主題,研習內容除增加交流外,也強化學務處與教學單位間的合作;在全校性「守護之星導師研習」部分,課程內容兼具理論與實務,協助導師瞭解各種輔導知能。100年度共舉辦22場次導師研習,429人次參與,活動整體回饋為4.77分(5分量表)。 持續辦理導師班級共同課程、師生團體互動及班級幹部同儕座談等,增強同儕支持和導師關懷,促進師生互動、營造校園溫馨氛圍。100年度在導師班級共同課程部分,執行「學習促進」、「身心適應」、「生命關懷」、「服務學習」、「正向領導」、「職涯探索」、「職場認識」、「職前訓練」等主題,全校23學系計辦理189場次團體輔導活動,9,108人次參與,活動整體回饋4.15分(5分量表);師生團體互動部分,互動方式包括「聯誼凝聚」、「班級會議」、「選課輔導」、「校外參訪」等,全校24個學系計辦理263場次,11,070人次參與,活動滿意度為4分(5分量表);班級幹部同儕座談部分,主題內容包含危機辨識與生命教育,100年度舉辦3場次、128人次參與、活動整體回饋為4.54分(5分量表) 實施導師制度師生互動問卷調查,以為相關制度改進參考。100年5月9日至26日針對全校各學士班進行分層班級抽樣調查,實施118個班級,回收4,354份問卷,調查結果顯示95%的學生知道「自己的導師是誰」、85%的學生表示「需要導師的協助、關心與指導」、73%的學生認為「導師是關心自己的」,73%的學生滿意「導師與自己的互動感受」,78%的學生滿意「與學系整體教師的互動感受」。進一步就各學系不同導師制度與師生互動滿意度的關係而言,「跨年級家族/學系分配導師一年制」與「班級及專業雙導師制」兩種制度的學生對師生互動最滿意;導生人數部分,導師所帶學生數越少,師生互動的滿意度愈高;有修讀導師所開課程的學生相較於未修讀導師課程者,較滿意師生互動;師生互動的頻率,以一個月一次的滿意度最高,不曾接觸過者滿意度最低。整體問卷實施過程回饋有87.4%表示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