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內容 :

東吳大學自94年來結合人文社會學院不同系所教師,以服務學習之方式,將教學實作與周邊弱勢社區結合,一方面大學追求卓越的同時,也能關注周邊社區的困境與發展需求,思索可能的「雙贏共好」方案,並即時匯入教學場域成為課堂討論與實作之課題;另一方面則期許大學生走出知識象牙塔,關注周遭弱勢社區資源不足、教育機會不均等之問題。因之以團隊合作、社區踏查、方案企畫等多元教學方式,以行動學習為導向,致力於培養出能活用理論,具有社會關懷與實務問題解決能力,並對於社區(社會)問題具有敏感度、批判力與行動力的人才。

  簡言之,期初課堂理論引導僅是第一步,教師與學生需花費更多時間在社區背景狀況之介紹,服務學習理念之澄清,社區現場觀察方式,社區人士的請益與反思,實作問題之構思與聚焦,社區行動之參與及督導,行動後之檢討與回饋,因之將服務學習納入專業課程是相當繁雜而具有挑戰性的,一方面需先評估那些弱勢社區最迫切需要協助,從而與社區利害關係人建立多次溝通協調,瞭解雙方需求以及循序漸進推動方式。再則,欲將服務學習納入大學課程,更需要考量大學生課堂學習之習慣與能耐,面對日益增多之功利主義、被動依賴、宅化而無大志的大學學生,他們對於課堂以外還要多負擔許多心力,甚至要更多時間進行自主學習與討論,獨當一面處理溝通協商、服務眾人之工作感到憂慮而裹足不前。一旦他們心態上接受這一份挑戰將能釋放出學習之潛力與爆發力,由看到社區他人的困頓與不足,激發他們願意投入關懷之熱情,將書本枯澀之理論轉化為服務實作之素材,經由與成員訪查互動、實作投入參與,服務的心念由原先「同情理解」轉成「公義追求」。專業課程結合服務學習不但建立自身信心,瞭解自己學習不足,更開始思考個人生涯定位,同時由於因著大學課程走入社區進行人群關懷,無形中也加速學習與未來職場的緊密連結,社區中踏查也學習到「隱性知識」,與社區師長請益或方案合作之歷程也逐漸建立起在地的人脈關係,這些都是在聽講為主的大學殿堂中所學不到的,與大學服務性社團相較之下更多了系統性與專業性之連結。

  另一方面,與社區機構「有機式」的合作是一項長期而不斷磨合的歷程。這涉及到跨越多層次組織之間夥伴關係之信賴建立、人員溝通、方案討論、活動分工、權力義務等諸多關係,如果要成為「互惠共生」之大學與社區夥伴關係,更需要瞭解彼此之優勢與侷限,清楚設定各期程的合作運作方案,定期進行分享與檢討,方能達到探索、行動、分享、澄清、認可與更新之階段。因此,大學不應該只是知識灌輸的象牙塔,而是與社區具有互相依存的關係,大學提供專業知識與技能,社區提供服務的場域,兩者相互配合,共存共榮。尤其,社子地區在台北市係屬資源不豐富、開發程度不足與弱勢族群較多的地區,本校選擇弱勢地區提供服務,也發揮了扶助弱小的社會正義精神;同時,本校積極的投入社子地區開創了大學服務社區的新模式,帶動社子地區居民的社區意識,是學校、學生與社區三贏的合作模式。據此,本計畫的理念如下:
  (一)在變動社會及就業環境中,開創及媒合青年適才適所的能力發揮機會益發重要。
  (二)強化學生因應變動環境、培養專業性服務開創能力為大學教育責無旁貸,並宜早開始。
  (三)本校可以社會服務、社區工作等跨越各年級之課程,引領學生「做中學」發展前述能力。
  (四)對社區﹝含非營利組織﹞之服務益顯求才不易而益趨弱勢,協助其發展可增強其服務社會的能力。

預期具體成果 :

2-2-2 建立課程評估、檢討及改善機制(以學生為主體,說明如何透過多元管道,協助學生增進實務經驗、職場見習/實習、學生就業能力之培養、跨國學習、國際服務、專業課程與實務、產業及社會發展趨勢之連結、教師開授課程與專長相符情形、服務學習或公民能力課程之強化、或跨院或跨系課程整合等)
3-4 其他具體特色之作法

計畫執行成果摘要 :

本計畫主要以社工系與師資培育中心做為主體,透過實務現場傳承實務經驗促進專業課程與實務的聯結,提升參與服務學習的意願與公民意識的培養,培養具有宏觀視野與就業競爭力之人才。而社區弱勢民眾(社區學生) 也得以獲得大學提供之適切服務。延續先前社區與本校之教學夥伴關係,本年度整體計畫執行有進一步之開展與轉化。 社工系方面藉由參與社區協會的運作,協助協會推動社區事務,內容包括社區方案的研擬、社區報的發行、社區班隊的協助等起始,並透過與居民、機構人士訪談的方式,了解在地居民對於社區的想法。第一階段將社區工作兩班學生分組進行服務方案,共分成5組29位學生,每週需前往社區提供服務,其具體方案包括:陽明醫院社區關懷、社子亮起來、社區部落格、富洲里社區報及蘆洲少年福利服務中心,以此提供士林地區弱勢居民實際服務。第二階段則將該課程兩班分成三組20位學生進行主題式服務方案,每週需前往社區作社區觀察,包括社子亮起來、富洲里社區及社子陽明方案,使學生更能增強自己的學習動機及增加進入服務場域實際工作經驗。茲以協助富洲發展協會編輯部落格為例,藉此使成員更加認識社區,並且可立即接收即時訊息,使服務者能夠更好的融入及參與,相關網址請參見:http://sixstar.cca.gov.tw/blog/FuJhou/myBlogArticleAction.do?method=doListArticleByPk&articleId=22628。 師資培育中心與社區學校進行專業課程之服務學習活動,讓大學學生對於社區文化背景脈絡,國中小學生學習需求亦逐步瞭解,並對社區學校學生產生進一步關懷與陪伴之情,以服務學習與生命關懷課程為例,參與大學生上半年為42位,下半年則為40位;參與夜光天使小學生為22位,陽光天使小學生30位。課程內容包含社區師長座談、安寧病房參訪,規劃與執行社區學校每週三下午陽光天使活動,並協助參與該校夜光天使活動,培養修課學生理解服務學習積極意涵,嘗試以跨系團隊合作規劃富教育意涵之學習活動,於會前與會後安排前置會議與檢討會議,並結合密集的教學督導以掌握大學生協助課輔活動之品質,期末社區學校並辦理結業式表彰參與之師生,深切的展現大學生服務熱忱,對於社區較為弱勢的子弟也提供最即時的協助,相關成果請見陽光六班、陽光五班紀錄片(可於youtube觀賞),另外本課程在FACEBOOK上亦新開版面提供參與同學助理之間互動回饋,談論帶領課輔遭遇的教學、班級經營難題,可行解決之道,以及帶領服務學習之甘苦談,學習之轉變與服務後的成就感,對於學習動機之激發與活化相當有助益。 教育測驗與評量課程融入專業服務學習,促進大學生對於區域教育問題有更高敏感性,觸發對於公民社會之覺知、關懷與行動力。本年度共39位大學生參與,服務班級為七年級5班、八年級4班,受協助社區學生共計242位參與,各組進入現場服務3-5 次。由期末回饋問卷也可看出對學生服務動機與專業學習提升有相當之成效。另外,教育行動研究亦結合社區學校教與學之問題進行探究,共有10位師資生,社區學生共計57位參與,進行6-10次相關閱讀與寫作教學、英文繪本教學等之研究主題,於擬定研究課題,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以及撰寫出相關研究計畫,逐步從教育現場中釐清情境,發展出行動策略,並在教育現場中實踐、反省調整。部分師資生參與社區學校低成就弱勢國中生攜手課輔,結合行動研究與創新教學進行深入探討,進而參加台北市100年度攜手計畫課後扶助徵文評選榮獲特優與優選,對於參與夥伴與社區師生而言亦為一項肯定與鼓勵。   本計畫以服務學習方式將教學實作與周邊弱勢社區結合已行之多年,歷經探索、磨合與發展階段,逐步克服雙方認知需求與發展之差異,也顧及修課大學生之能力培養與投入意願。欲發展平等互惠的教學夥伴關係有賴許多條件與資源之配合,型塑互惠共生之教育夥伴關係與專業發展社群為其理想,本計畫因之於歲末1221籌辦社子地區服務圓桌論壇,主題為有「溝」必有「通」-學生在社區參與的角色困境,邀請社區發展協會嘉賓與社區學校師長,針對實作中所面臨的困境進行問題討論,使大學與社區學校、地方組織間經由會議探討,共同謀求解決現場既有問題的務實做法,以修正雙方合作模式,更能符合雙方需求,並期許促成更加緊密而互惠共生的夥伴關係。